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 【答案】D
【考点】对社会存在的内涵及其作用的理解
【难度】容易题(0.811)
【正解分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正确。
【错解分析】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既包括“物质的社会关系”也包括“思想的社会关系”,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A错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也不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BC错误。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答案】D
【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度】较难题(0.406)
【正解分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D正确。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错解分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ABC也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但不是最突出的表现。ABC错误。
3.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很早以前,人们就在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域等广阔的地理空间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高铁、互联网等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地域空间之间的界限,加速地域文化的同质性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在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表明
A.社会经济状况决定文化发展形态
B.自然地理空间影响文化的外在特征
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不同形态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答案】ABD
【考点】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难度】较易题
【正解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属于社会存在,“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文化也具有不同的发展形态。A正确。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域等对其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间特征,历史上形成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不同形态的文化就是这种影响的表现。B正确。“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不同形态的地域文化都有自己特色,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D正确。
【错解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方式,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决定性作用,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错误。
4. 智能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快速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然而,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应用的同时,也因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而引发人们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有专家呼吁,在发展新技术时,要划定法律禁区制定行业规范,构建一个新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看,法律法规
A.总是阻碍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B.只能落后于新技术发展
C.与新技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归根到底是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4. 【答案】C
【考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难度】容易题
【正解分析】“新技术”属于社会存在,“政策法规”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C正确。
【错解分析】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法律法规可能先于技术发展,也可能落后于技术发展。B错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既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A错误。社会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错误。
5.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我们要“提高运用和管理区块链技术能力,使区块链技术在建设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专家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人们可以构建在没有中介辅助下多个参与方之间的资产交易、价值传递的网络,通过建立执行智能合约,推动契约关系和规则的维护和履行,降低信用建立成本,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区块链技术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延伸和变化,表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
A.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和商业关系
B.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C.归根到底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D.是由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关系
5. 【答案】BC
【考点】较易题
【难度】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正解分析】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除了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这种基本关系外,还有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B正确。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C正确。
【错解分析】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除了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这种基本关系外,还有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关系、商业关系或虚拟关系。AD错误。
6. 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6. 【答案】ABC
【考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难度】较难题(0.484)
【正解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矛盾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我们不能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看成是“单向”的作用,否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B正确。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及其发展,但同时不否认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不能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看成是“唯一”的作用因素或历史动力,否定其他社会因素的历史动力作用。AC正确。
【错解分析】意识形态对社会形态有时起积极推动作用,有时起消极被动作用。D也是错误观点,但与ABC不同。ABC前半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后半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歪曲;而D前半部分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因此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歪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