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考研

主页 > 考研政治 > 近现代史纲要 >

考研政治史纲备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题型练习及解析汇总

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确定了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A.不赞成张学良、杨虎城的主张

B.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斗争

D.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

1. 【答案】B

【考点】西安事变

【难度】较易题

【正解分析】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1936年12月,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B正确。

【错解分析】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在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方面的主张是一致的。A错误。工作重心转入城市斗争,是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C错误。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D错误。
 

2.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是

A.忻口会战

B.平津会战

C.长城抗战

D.台儿庄战役

2. 【答案】A

【考点】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难度】难题(0.142)

【正解分析】本题的四个选项反映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战役、会战。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9月,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1月,忻口会战爆发。由于忻口是阻止日军南下攻取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保卫太原,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忻口会战。在忻口会战中,中央军、晋绥军与八路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华北战场歼敌之最新纪录。忻口会战是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A正确。

【错解分析】1933年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C错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向要求中国守军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宋哲元严词拒绝,坚决抗战。平津会战爆发。随着北平、天津的相继沦陷,会战结束。B错误。1938年春,李宗仁等部进行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1万余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D错误。
 

3. 一般说来,游击战争是个战术问题。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是因为它

A.主要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而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

B.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而不是次要作战方式

C.是大规模的,而不是小规模的

D.是进攻战,而不是防御战

3. 【答案】AC

【考点】游击战争

【难度】难题(0.037)

【正解分析】一般说来,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正规战,游击战处于辅助的地位。但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毛泽东指出,中国是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而日本是一个小而强的野蛮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和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但日本是小国,兵力不足,必然在其占领区中有许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在外线即在敌后单独作战,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的正规战。A正确。并且,由于有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参加,因而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C正确。

【错解分析】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就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而言,B的表述是正确的;而对于整个抗日战争而言,B表述错误。游击战争不是只进攻而不防御,D错误。
 

4.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华日报》刊出周恩来的题词手迹:“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避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些方针和原则有

A.又联合又斗争

B.有理、有利、有节

C.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D.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 【答案】ABD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

【难度】较易题(0.670)

【正解分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D正确。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AB正确。

【错解分析】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报告指出,蒋介石对于人民的方针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的方针应当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以军事自卫对付蒋介石的军事进攻。C属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处理阶级斗争的对策,不符合题意。
 

5.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其主要举措有

A.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B.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领导人通过人民选举产生

C.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5. 【答案】ABD

【考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难度】难度(0.043)

【正解分析】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它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A正确。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B正确。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D正确。

【错解分析】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C错误。

上一篇:考研政治史纲备考:反对外国侵略斗争题型练习及解析汇总

下一篇:考研政治史纲备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题型练习及解析汇总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史纲备考:开天辟地的大事记题 考研政治史纲备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考研政治史纲备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考研政治史纲备考:反对外国侵略斗争题